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海德格的《存有與時間》下
Heidegger's Being and Time (2) 
開課學期
101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哲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黃文宏 
課號
Phl7687 
課程識別碼
124 M7172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3,4,@(10:20~) 
上課地點
哲研討室一 
備註
本課程中文授課,使用英文教科書。D斷代。
總人數上限:2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規劃為一年,目的在導讀海德格《存有與時間》(以下簡寫為SZ)。第一學期集中於海德格「基本存有論」的構想,它包含「此有的實存分析」與「形上學的解構」這兩個部分。採用會讀的方式,閱讀海德格的文本,並逐句解釋其意義。對於不包括於現行本《存有與時間》的「形上學的解構」部分,則以講解的方式補充。
課程討論的主題主要環繞在「現象學的意義」,特別是透過與胡塞爾現象學的比較,來了解海德格現象學的特性。在具體的論題上,我們選擇「意向性」與「在世存有」作為入手點。選讀的範圍集中於胡塞爾的《現象學觀念》(以下簡寫成IP)與海德格的SZ。對前期的海德格來說,「意向性」是理解現象學的主要線索。如果以胡塞爾的「意向性」為理論認知的活動,那麼海德格所關心的地方在於先於理論的「行為」(Verhaltung),而「行為」的問題,在SZ中集中於「在世存有」的討論,此有的「世界理解」(Weltverstehen)與「存有理解」在這被突顯,藉由這個差異,我們可以看到兩者的連續性以及現象學內部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。
本課程不預設海德格或現象學的知識,亦不預設德文閱讀能力。課程目的在藉由精讀海德格的著作,闡明其意義,熟悉其個人文字的風格,把握海德格思想的基本路向。部分相應的德中對照翻譯將以E-Mail寄送。本學期預定由SZ無標題的「序言」開始,原則上閱讀到第13節結束,若時間許可,亦繼續往下閱讀。胡塞爾的部分,則是基於對比的考慮集中於IP前兩個講稿,特別是現象學的「存而不論」、「意向性」與現象學對「內在」與「超越」的區分。
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目的在讓同學對海德格現象學建立一個初步的認識。透過講解海德格的哲學語言,我們精讀每一個段落並解釋其哲學意含,目標在讓同學能從學習中培養出自行閱讀海德格文獻的能力。
 
課程要求
準時出席與參與討論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E. Husserl: The Idea of Phenomenology, the Hague, M. Nijhoff 1964.
Martin Heidegger: Being and Time trans., by John Macquarrie & Edward Robinson. New York : Harper, 1962.
陳榮華:《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》(台北:台大出版中心,2006)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